close

 

【踏上真誠的靈性道路,並不是逃避困難,而是清醒的學習犯錯的藝術,引導他們成為心的轉化力量】

 

每個靈性生活都必然會經歷一連串困難,因為日常生活就包含了這些困難,佛陀將之描述為不可避免的存在之苦。然而,在深刻認識靈性的生活中,這些不可避免的困難卻能成為覺醒以及加深智慧、耐心、平衡和慈悲的來源。如果缺乏這種觀點,我們就只是像揹負重擔的牛或步兵般忍受著苦難。

 

 

當我們遵循一條真誠的修行道路,痛苦似乎會變得更多,因為我們不能在迴避它們或自己。當我們不再遵循幻想和逃避的舊習,就要留下來面對生命中實際的問題和矛盾。

 

踏上真誠的靈性道路,並不是逃避困難,而是清醒的學習犯錯的藝術,引導他們成為心的轉化力量。當我們開始愛人、覺醒、自由,就必定要面對自身的限制。當我們深入觀看自己,就會更清楚地看到未經檢證的衝突和恐懼、弱點和困惑。看清這種情形是非常難受的,創巴仁波切形容從自我的角度來看靈性的進步,就像是一個接一個的羞辱

從這個角度捱看,我們的生命就像一連串錯誤,可以稱之為問題挑戰;從某些方面來說,稱為錯誤較為妥當。事實上,有位著名的禪師曾形容修行就像一個街一個的錯誤,也就是一個接一個的學習機會。我們就是從困難、錯誤與過失中真正地學習。生活便是犯下一連串錯誤。瞭解這一點,將會為自己和他人帶來極大的自在和諒解,使我們與生命的難題自在共處。

但我們的反應通常是什麼呢?當生活發生困難,我們的回應是責備、挫折或失敗感,於是試著克服這些感受,盡快逃避它們,回到較愉快的事情。

我們藉由禪修使自己平靜時,回應困難的過程甚至會變得更明顯。但不是以習慣性的責備來回應,而是有機會看見我們的困難,看它們如何產生。困難有兩種,一種顯然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這種情境需要慈悲的行動和直接的回應。但大部分問題是自己製造的,因為想努力改變生命的原貌,或是過於陷入自己的觀點,而失去更廣大、更有智慧的視野。

我們常認為困難是自身之外的環境造成的,但富蘭克林很了解這一點,他說: 我們有限的視野、希望與害怕,成為我們衡量生活的標準,環境不符合我們的想法時,就變成困難。

 

 

透過困難來修行,需要極大的心靈勇氣。唐望稱之為成為靈性的勇士,他說:

只有成為靈性的勇士,才經得起知識之路的考驗。勇士不能抱怨或後悔任何事。他的生命是無止境的挑戰,而挑戰是沒有好壞的,挑戰就只是挑戰。凡人和勇士的不同,就在於勇士視每件事為挑戰,而凡人則將每件事看成祝福或咒詛。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極困難的時期或處境,這些困難會喚起我們的靈性。我們有時要面對摯愛的孩子或父母的痛苦或疾病;有時要面對職場、家庭或生意上的損失;有時只是自身的寂寞、困惑、上癮或恐懼;有時會被迫面對痛苦的環境或難以相處的人。

 

我們可以在困難中學到修行的真正力量。在這些時刻,我們曾培養的智慧、深厚的愛和原諒,都是最重要的資源。在這種時刻禪修、祈禱和修行,就像是為心中的痛楚傾注撫慰的油膏。每當遇到貪婪、怨恨、恐懼、無知的巨大力量時,心中也能發出同樣巨大的勇氣。

 

心的這種力量,來自於體認每個人所承受的痛苦都是所有生命共有的更大痛苦的一部份。不僅是我們的痛苦,而是痛苦,了解這一點,能喚醒我們的普世性慈悲。

正是心的力量,能面對任何艱困的環境,並將之轉化為黃金般的機會。這是真正修行的果實,這種自由與愛是靈性修行的成就和真正的目標。佛陀說: 如同大海只有一味,鹽的味道,修道上所有真正的教法,基本上也只有一味,就是自由的味道。

 

這種自由來自我們有能力處理任何生起的能量或困難。這種自由使我們有智慧,能進入世上所有領域: 美麗和痛苦、戰爭與和平的領域。我們不是在其他地方或其他時間找到這種自由,而是在今生的此時此刻。我們不需要等到極端困難的時刻才去體驗自由,最好能在生活中的每一天培養。

 

如果把日常生活的環境看成修行的地方,就能開始找到這種自由。遇到日常的困難時,我們必須自問: 我們是否視之為咒詛,好像是命運造成的倒楣事? 我們會咒罵它嗎?逃走嗎?害怕和懷疑會打倒我們嗎?我們如何開始處理在自己身上發現的反應?

 

處理問題時,我們常常只看見兩種選擇。第一種是壓抑和否認,嘗試讓生活只充滿光明、美好和完美的感受。我們終究會發現這種方法是無效的,因為我們以一隻手或身體某部份壓抑的東西,會從其他部分冒出來。如果壓抑心中的想法,會得到胃潰瘍;如果壓抑身體的問題,心靈會變得煩燥或僵化,充滿未曾面對的恐懼。第二種策略剛好相反,是呈現出所有反應,在各種情境中隨意發洩感受。這也會造成問題,如果我們把每一種生起的感受都發洩出來,比如我們不喜歡的事、觀點、怒氣,會使我們的習慣性反應不斷增長,直到它們變得令人厭倦、痛苦、困惑、矛盾、難以楚哩,最後令人無法忍受。

還有其他可能嗎?第三種遠則就是清醒而專注的心所發揮的力量,使我們能面對問題和困難,將之融入禪修,以促進靈性生活。

 

詩人魯米如此描述: 靈性和身體承載不同的重擔,需要不同的關注。我們常把馬鞍放在基督身上,卻讓驢子漫遊於草原。

 

我們的困難需要我們付出最慈悲的關注,就像煉金術可以把鉛塊變成黃金依樣,當我們將鉛一般沉重的困難(不論是身體、心或心智方面的困難)放入修行的核心,他們就會照亮我們。這種任務通常不是我們想要的,卻是我們必須做的。不論做了多少禪修、瑜珈、節食和深思,都無法使所有問題全部消失,但我們可以把困難轉化成修行,直到他們在修行路上一點一滴地為我們指引方向。

 

 

我們如何面對生命中的失望和障礙?遇到困難和失落時,我們運用何種策略?在這些困難中,如何找到自由、慈悲或了解的精神?

 

在生命的每個面向中,我們都有機會在心中將稻草變成黃金。這需要尊敬的關注,願意從困難中學習。當我們以智慧的眼睛來看,而不是對抗時,困難就能變成好運。

 

生病時,與其對抗疾病,不如傾聽他說出的訊息,藉此得到療癒。孩子嘀咕抱怨時,與其叫他們閉嘴,不如傾聽他們深層的需要。當我們和愛侶或伴侶之間發生問題時,也需要處理自己的問題。困難和弱點常常帶領我們到自己最需要學習的課題。

 

這種精神在禪修中相當重要。

 

我們常從看似弱點的地方學到新的方法。我們能從做得好的事中得到極大的自信,卻容易變成習慣,帶來安全感的假象,靈性生命不會在此處得到最好的開啟。如果我們的長處是把事情仔細地想清楚,那麼思考就不是最好的靈性老師;如果我們已經遵循自己最強的感受,它就不會是我們最需要學習的地方。最能直接打開生命奧秘的地方,就是我們做不好的事,是我們的掙扎和脆弱之處。這些地方總是要求降服和放下:當我們讓自己變得脆弱,新的事物就會在我們裡面生起。在未知中冒險,使人了解生命本身。最特別的是,我們尋找的東西常常就埋藏在問題和弱點之下。

例如,禪修常使我們面對欲望,我們因為慾望而生生世世輪迴。一開始,欲望就像我們儘可能想逃避的毒藥,但如果檢視它,就會發現欲望其實出於我們對相反面的渴望,我們想尋找的是完整和連結。不知怎的,我們必然已在自己裡面感覺到這種完整性,欲望就是這種可能性的倒影。當我們開放地接納自己的欲望,就能把慾望和空虛包含在更大的愛的整體中。

 

同樣的,我們能在批判和憤怒中找到黃金,因為裡面有對公義與整合的重視。處理憤怒時,它可以變成珍貴的良藥。轉化後的忿怒和批判會使我們清明地檢視什麼是有益的、什麼需要去做、需要設定什麼限度。他們是分辨智慧的種子,能認識秩序和合諧。

 

同樣地,否認和困惑是我們逃避衝突、尋找平和時的失敗策略。當我們有自覺地承認它們,就得以轉化,可以產生寬廣的接納,接納各種衝突的聲音,在合諧中找到解決之道。藉由直接處理而轉化他們的能量,便能找到真正的和平。

 

智慧、和平、完整的種子分別藏在各個困難之中,我們有可能在每個活動中覺醒。一開始,我們可能覺得這個真理只是暫時的,但透過練習就會成為活生生的事實。靈性生活可以打開存有的面向: 我們遇見的每個人都能向佛陀一樣教導我們,我們接觸的一切都可以變成黃金。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把自己的困難當成修行之處。然後,我們的生活就不再與成敗掙扎,而成為心的舞蹈。一切就在於我們的選擇。

 

 

冥想: 深思困境

 

靜靜坐著,感覺呼吸的節奏,讓自己平靜而接納。然後想像某個你在靈性修行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當你感覺它時,注意它如何影響你的身體、心靈和心智。仔細的感覺它,開始問自己一些問題,向內傾聽它們的答案:

 

到目前為止,我如何對待這個困難?

我如何因為自己的反應和對它的反應而受苦?

這個問題要求我放下什麼?

哪些苦難是無法避免的,我打算接受嗎?

它能教導我什麼重要的人生功課?

這種處境隱藏了何種黃金和價值?

 

如此深思你的困難,了解和開放就會慢慢來到。花一些時間,就像所有禪修一樣,重複深思多次會很有幫助,每次都要傾聽來自身、心、靈深處的答案。

arrow
arrow

    Sati Daneea 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